赵怀珠:用手讲故事的白族布扎传承人

来源:大理日报

 

 

    □ 本报通讯员 欧庆海 何建芳 文/图

 

    “我刚刚参加完昆明文博会,产品都已销售一空,卖得1万2千多元;龙凤呈祥作品获‘工美杯’铜奖,在会上还接了曲靖的40双小布鞋的订单……”赵怀珠还顺手拿起手边的“白族妇女推磨、阿鹏挑水”生活劳作布扎向笔者介绍了起来:“你看,她们身上穿的是典型的白族传统服饰,腰带、绣花鞋、纽扣、头包、水桶、挑担……一样不少,别看这么一个小布扎,那可要花很多精力的。这些传统的劳动方式、劳动工具,服饰已经丢失了,很难看到,我想把它们抢救和保护下来,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些东西。”

 

    剑川是白族集中聚居地,白族丰富多彩、弥足珍贵的文化养育了赵怀珠这样细腻的剑川女子。今年69岁的赵怀珠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布扎代表性传承人。她的布扎作品造型精巧细致、色彩绚丽,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剑川白族民间传统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精髓。布扎是剑川的一种白族传统工艺,每年“二月八”、端午节,儿童胸前都要挂一串布扎、佩戴香囊来驱邪镇恶,祈求平安。

 

    赵怀珠12岁时跟着母亲学习过布扎制作,但后来读书、工作,就中断了制作布扎。有了孩子以后,她重新拿起剪刀、针线,开始回忆儿时母亲教给自己的这门技艺。没想到,这剪刀一拿起便再也没有放下过。她喜欢上了赋予这些碎布“生命”的感觉,喜欢看着它们从一片片碎布变成一个个憨态可掬的人物、小动物和各种小物件。

 

    除了做端午节用的传统挂件外,赵怀珠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,创作了《小羊跪乳》、《乌鸦反哺》、《母鸡孵蛋》、《郊边牧笛》等多件具有白族民间特色的作品。其中,以十二生肖为原型制作的儿童布鞋、公鸡、鲤鱼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;还有的被中南民族大学、越南、韩国民族博物馆收藏。她的布扎作品已远销越南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美国、法国等国家。

 

    赵怀珠每年都会开办培训班,除了培养接班人外,还为当地的残疾人、下岗工人等进行培训,教给他们谋生的技能。“今年4月,我在7天的时间里教会了他们7种造型的布扎制作,有猴子、葫芦、羊……”赵怀珠在县内外办过13次培训班,共有1000多名妇女得到她的倾心教授。如今她学生的作品也在市场上畅销,学生王玉兰、段爱英已经成为当地的布扎制作能手,开始教授徒弟了。同时,赵怀珠在布扎刺绣制作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硕果:2008年,她被州人事局、州文化局命名为“民间艺术大师”; 2014年,被省文化厅命名为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;并先后获得“中国乡村文化艺术节荣誉奖”、“文化传承保护特别贡献奖”,多次受到各级媒体的采访报道。

 

    “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锻炼身体,吃完早点,就开始赶制布扎版的《茶马古道》,小时候,我家门口有马帮经过,看过喂马、钉马掌……我要将记忆中的这些画面用布扎的形式保留下来,让孩子们知道茶马古道上的故事,目前已经完成了16匹马的制作,争取在年底全部完成。我还要把剑川白族妇女在过去的劳动中披蓑衣、戴斗笠,背篾笼去插秧,用背板背稻谷的场景,以及白族裹脚妇女搓麻绳、打草鞋等劳动的情景创作出来。年轻的时候怕别人把自己的手艺学去,超过自己,而现在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手艺、技巧传承下去,别让它在我们手里给弄丢了,让剑川的故事在一代代人的手里讲下去。”

 

    赵怀珠用心灵和巧手赋予布扎新的生命,让那些不起眼的碎布和丝线讲述着白族的一个个民间传说、寓言故事、剑川风景、民族习俗、劳动故事。

 

    目前剑川布扎事业蒸蒸日上,从事布扎的有3家企业,有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2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,掌握制作布扎技能的人员达1000多人,从事加工的人数有300多人,年收入达160多万元。